而战术上改头换面,出现的让那些老兵都几乎认不出来的变化,其实也很正常。形势在发展和变化,部队的自身也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最起码的战术变化得与装备相配。不能新问题,还用老办法解决。
在部队完成换装,整体火力与原来相比,增加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火力对比与以前相比,几乎是天差地别之后。如果战术运用还是老一套,还一成不变不变那就真的奇怪了。新瓶里面,不能装旧酒。
关内部队在进入东北之后,从步兵班到各个旅一级,从上到下的装备都进行了更新和扩编。除了原来编入挺进军的部队之外,所有出关的部队第一次出现了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这样的直瞄火力。
同时大口径机枪的配备,也第一次走进了团一级的部队,营一级也第一次出现了六挺重机枪和两门六零炮的火力配置。整个营一级的火力标准,几乎超过了之前关内部队任何一个团。虽说重机枪大部分还是九二式,但是火力基数相对来说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团一级出现了固定编制八二迫击炮的建制,旅一级普遍组建了一个四门山炮、六门步兵炮外加四门战防炮编制炮兵营。火力配置在变,原来的战术自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战术训练上,以不变应万变是根本不行的。
出关部队武器配备的这些编制,都是抗联总部与十八集团军总部,根据挺进军在察南作战,以及多年与华北日军军作战经验。经过反复研究磋商之后,根据十八集团军现有的自身机动能力量身制定的,可以说都是用血的经验换来的。
所有的火力配备标准,都是按照一个步兵旅能够在与日军作战的时候可以在火力上,压制日军一个加强了炮兵等其他兵种,总兵力在一千五百人以下的步兵加强大队,一个步兵团可以压制一个日军简编大队为标准制定的。
其实按照挺进军之前在察南的作战经验来看,这个估算的确有些保守。但是十八集团军的那位副总指挥,坚持在这种计算上宁可保守一些,也不愿意将自己评价的太高,而到时候在战场上吃大亏。
集中优势兵力断其一指,是关内部队常用的战术。但是因为缺乏火力和基本的弹药供应,尤其是支援火力以及通讯设备,以及两军在战斗力上的差距。往往造成了即便集中兵力合围了部分日军野战部队,也很难达到歼灭目的。
能够围歼被包围的日军大部,已经就是很不错的战绩了。现在火力提升上去了,但是以日军一贯的反应效率来看,势必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在估算的时候保守一些,并不吃亏。
在还要考虑到自身机动能力,以及弹药供应能力的前提之下,那位性格耿直的副总指挥还是坚持宁可低估一些自己,也不要逞强在战场上吃亏。毕竟关内部队在作战的时候,不可能得到抗联那么多的机动车辆和火车支援。
而且重装备过多,也要影响到部队的机动能力。使得部队只能过于依赖公路运动,这很明显并不太适合眼下的实际态势。部队重点应该还是运动战为主,攻坚战最好还是作为一些辅助手段。
所以在火力的配备上,下面的部队还是应该以轻便为主。连以下部队,最好还是不要配备迫击炮一类的火力。原有的掷弹筒还是应该给予保留,以尽可能的保证营以下部队的机动性。尽可能的不要出现部队作战,过于依赖公路而限制机动能力的情况发生。
尤其是在弹药和装备的,运输还主要靠人力的情况之下,营以下的部队还是以轻装为主。如果的确需要加强营以下部队的火力配置,完可以在战前由上级调整。但是在基本的武器配备上,尽可能的还是要以轻便为主。
不仅团以下的部队,武器配备要保证一定的机动能力。即便是旅一级的支援火力,在必要的时候也要能做到炮上肩,并尽可能的减少驮马的配置。一是驮马多了,大部分的骑兵都已经解散了的关内各个根据地实在养活不起。第二驮马在山区作战,也一样不是很方便。
在副总指挥看来,挺进军的编制虽说团一级,以及团以下部队火力配备大大的加强,但是还是略微显得笨重。各大军区完可以以原来挺进军部队,作为重装部队使用,其余的部队还是作为轻装使用。
至于今后,随着抗联的军工发展,以及部队作战形势的改变,在装备上的调整还可以随时进行。但是在眼下,还是尽可能的保证部队在山区的机动性。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现有关内各个根据地,还要以山区为主要作战区域的情况之下,装备过于笨重还是会影响到部队的机动性。
等到不远的将来,部队真正打出山区,到那个时候在调整也不迟。副总指挥的意思,当前主要面对的问题,还是要尽快的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改掉百团大战暴露出来的毛病。
对于这一点杨震几经犹豫和考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所以在几经商议之后,出关部队原来计划淘汰的掷弹筒保留。再加上抗联从历次大批战利品中调拨的,每个步兵班配备一个。
给每个连配备了一个火箭筒班装备三门火箭筒,作为营以下部队的直瞄火力使用,战时下配到班排,以解决部队缺乏最基本的攻坚能力的局面。将原有配备给连一级的六零迫击炮,上调到每个营两门。与原来的重机枪,统一编制为重火力连。
在部队完成换装,整体火力与原来相比,增加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火力对比与以前相比,几乎是天差地别之后。如果战术运用还是老一套,还一成不变不变那就真的奇怪了。新瓶里面,不能装旧酒。
关内部队在进入东北之后,从步兵班到各个旅一级,从上到下的装备都进行了更新和扩编。除了原来编入挺进军的部队之外,所有出关的部队第一次出现了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这样的直瞄火力。
同时大口径机枪的配备,也第一次走进了团一级的部队,营一级也第一次出现了六挺重机枪和两门六零炮的火力配置。整个营一级的火力标准,几乎超过了之前关内部队任何一个团。虽说重机枪大部分还是九二式,但是火力基数相对来说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团一级出现了固定编制八二迫击炮的建制,旅一级普遍组建了一个四门山炮、六门步兵炮外加四门战防炮编制炮兵营。火力配置在变,原来的战术自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战术训练上,以不变应万变是根本不行的。
出关部队武器配备的这些编制,都是抗联总部与十八集团军总部,根据挺进军在察南作战,以及多年与华北日军军作战经验。经过反复研究磋商之后,根据十八集团军现有的自身机动能力量身制定的,可以说都是用血的经验换来的。
所有的火力配备标准,都是按照一个步兵旅能够在与日军作战的时候可以在火力上,压制日军一个加强了炮兵等其他兵种,总兵力在一千五百人以下的步兵加强大队,一个步兵团可以压制一个日军简编大队为标准制定的。
其实按照挺进军之前在察南的作战经验来看,这个估算的确有些保守。但是十八集团军的那位副总指挥,坚持在这种计算上宁可保守一些,也不愿意将自己评价的太高,而到时候在战场上吃大亏。
集中优势兵力断其一指,是关内部队常用的战术。但是因为缺乏火力和基本的弹药供应,尤其是支援火力以及通讯设备,以及两军在战斗力上的差距。往往造成了即便集中兵力合围了部分日军野战部队,也很难达到歼灭目的。
能够围歼被包围的日军大部,已经就是很不错的战绩了。现在火力提升上去了,但是以日军一贯的反应效率来看,势必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在估算的时候保守一些,并不吃亏。
在还要考虑到自身机动能力,以及弹药供应能力的前提之下,那位性格耿直的副总指挥还是坚持宁可低估一些自己,也不要逞强在战场上吃亏。毕竟关内部队在作战的时候,不可能得到抗联那么多的机动车辆和火车支援。
而且重装备过多,也要影响到部队的机动能力。使得部队只能过于依赖公路运动,这很明显并不太适合眼下的实际态势。部队重点应该还是运动战为主,攻坚战最好还是作为一些辅助手段。
所以在火力的配备上,下面的部队还是应该以轻便为主。连以下部队,最好还是不要配备迫击炮一类的火力。原有的掷弹筒还是应该给予保留,以尽可能的保证营以下部队的机动性。尽可能的不要出现部队作战,过于依赖公路而限制机动能力的情况发生。
尤其是在弹药和装备的,运输还主要靠人力的情况之下,营以下的部队还是以轻装为主。如果的确需要加强营以下部队的火力配置,完可以在战前由上级调整。但是在基本的武器配备上,尽可能的还是要以轻便为主。
不仅团以下的部队,武器配备要保证一定的机动能力。即便是旅一级的支援火力,在必要的时候也要能做到炮上肩,并尽可能的减少驮马的配置。一是驮马多了,大部分的骑兵都已经解散了的关内各个根据地实在养活不起。第二驮马在山区作战,也一样不是很方便。
在副总指挥看来,挺进军的编制虽说团一级,以及团以下部队火力配备大大的加强,但是还是略微显得笨重。各大军区完可以以原来挺进军部队,作为重装部队使用,其余的部队还是作为轻装使用。
至于今后,随着抗联的军工发展,以及部队作战形势的改变,在装备上的调整还可以随时进行。但是在眼下,还是尽可能的保证部队在山区的机动性。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现有关内各个根据地,还要以山区为主要作战区域的情况之下,装备过于笨重还是会影响到部队的机动性。
等到不远的将来,部队真正打出山区,到那个时候在调整也不迟。副总指挥的意思,当前主要面对的问题,还是要尽快的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改掉百团大战暴露出来的毛病。
对于这一点杨震几经犹豫和考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所以在几经商议之后,出关部队原来计划淘汰的掷弹筒保留。再加上抗联从历次大批战利品中调拨的,每个步兵班配备一个。
给每个连配备了一个火箭筒班装备三门火箭筒,作为营以下部队的直瞄火力使用,战时下配到班排,以解决部队缺乏最基本的攻坚能力的局面。将原有配备给连一级的六零迫击炮,上调到每个营两门。与原来的重机枪,统一编制为重火力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