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儿把买来的几块棉布分别给了弟弟,巧姐儿看着一摞子的陶盆儿,轻轻拿起一个,往厨房走去。

    厨房里有一铺炕,一天做饭的烧柴,虽不能住人,但是总不会让屋里上了冻,发豆芽在这屋炕上正好温度合适。

    青姐儿也学着巧姐儿端起四五个成人脸大的陶盆,往厨房里送。

    板儿跳下车,见两个小弟,已经跑到近前,就听王狗儿大声告诉两个儿子,“你们两个小玩意儿,可拿不动这个,再打碎了,卖钱也没你们的糖。”

    王林和王竹很快三到一边,板儿放了心,端起三个盆,也往厨房去。

    小刘氏出了正房,也跟着孩子们搬了两趟,最后一趟看着王狗儿,“你这可没少买,可见也是个贪的。”

    王狗儿摸摸鼻子,这话也是有出处的,归根结底还是小刘氏如今在某些方面,有点不配合自己,王狗儿作为一家之主,自然要振振夫纲,这可不就被媳妇当着儿子面儿找上了后账?

    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今晚炖了鱼,挑那小的炖了两条,也是小刘氏体贴王狗儿父子出门奔波的意思。

    老刘氏问王狗儿,“今日回来的晚些,是不是过了年,买鱼的少了?”

    王狗儿点头,“可不是?大户人家早就备的齐全,小门小户要不是一次多买几条,要不就是兜里没银子,舍不得买了。”

    “其实城里的百姓,那没产业,没官职的,那日子过起来,比咱们还要艰难些,偏还要支撑一个门面。”小刘氏摇摇头。

    巧姐儿心说,谁说古人就愚昧?谁说村里妇人就见识短浅?真理往往就在瞬间所得。

    饭后小刘氏收拾厨房,巧姐儿带着青姐儿板儿收拾那些陶盆子,几个孩子忙活着把泡好的黄豆都分装在陶盆里,一铺炕正好摆满了王狗儿买回来的四十个陶盆子。

    把最后一点豆子装进陶盆里,巧姐儿蹦下炕来,直起腰板儿来,笑着说道:“再没有这么凑巧的,咱们泡的豆儿和这些陶盆子的数量正好儿,要我看,咱们这件事儿不光能成,还会很顺。”

    青姐儿努了努嘴,还是没忍住,“你倒是会算命了?”

    巧姐儿点点头,“那是,自己的命算不得,这几盆豆芽儿的命却还是能见得的。”

    青姐儿笑呛回来,“豆芽儿什么命?总归就是让人吃的命罢了。”

    巧姐儿点点头,眼睛里都是狡黠,几个孩子瞬间在地下笑闹成一团儿。

    正月初九,王狗儿家最新一批的黄豆芽儿新鲜出炉,巧姐儿掀开蒙着豆芽的棉布,抓起一把豆芽一看,长的水嫩白净,顶头儿是黄黄的小叶芽儿。

    这把豆芽经了几个人的手来,最后才回到巧姐儿手里,巧姐儿并不放回去,只说这个只能做菜,放回去,看影响盆子里的,豆芽腐烂,那就损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