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谢礼与不速之客
“文贞公的家人,已经来过拜谢了”
坐上回家的马车之前,崔光远紧跟着递过一叠小册子过来。
“只是大人不在府上。这是祥理最后议处的名录。”
“上来,给我说说祥理的情形把”
“是”,他上车盘坐在我面前。
祥理使最后推出来的名单中。
对叛臣的议处分六等,其中首恶的达奚荀等十八人处腰斩,妻子家人具没官,陈希烈等七人勒令自尽,罪不延及妻女家人,其他或杖、或流、或罢的大约涉及一千八百多人。
南北两朝对处置叛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前宰相燕国公张说的两个儿子,前邢部尚书张均,太常卿驸马都尉张自身上。
文贞公就是张说的缢号,此君出身河东名门,前后三次为相,掌之任凡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评文苑,奖掖后进,深孚众望。
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大事项,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长于碑文墓志。与另一位封许国公的大学士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也是老皇帝从龙的功臣,更对今上有保全之功。
当年太平公主与老皇帝,矛盾最激烈的时刻,无所不用其极,老皇帝不想要这个儿子,多亏了张说将打胎药给换了,才有了今天那位陛下。他死后继前人魏征、陆象先、宋景之后,被第四个追赠谥号“文贞”的大臣,要知道自古以来,带“文、武”等字眼的谥号莫不是代表着响应的成就和功业,连皇帝都不能乱用,这乃是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最高的理想和成就。
而张氏二子因为父亲的关系,打小常在南内行走,与今上从小就是玩伴,成年后更是取了宁亲公主。
因此西北那位顾念前情旧故,一直希望能够把他们从斩刑的名单中剔出来,但是依例报送成都的时候,却出了岔子,老皇帝对名单的其他人都没有意见,惟独在对于张氏兄弟态度上,是出奇的坚决。
这却是有一番渊源的,我做为经历其中的知情人之,当初老皇帝西幸时,一路陆续收拢出逃的臣子,包括高力士再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当朝的臣子中,以张氏兄弟出身宰相世系的名门,又身为陛下皇亲和宠臣,最有可能性赶来赴难,而象房倌之流,曾经是安禄山推荐过的名士,如果心存观望,多半就不会来了。
为了尽可能,保全这些忠心的臣子,甚至让我派人潜回长安附近打探。结果事实正好相反。所谓官场中的作风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但是路线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站错队伍的代价是很惨重的,因此房倌以侍郎之身开始飞黄腾达,成为行朝中屈指可数的宰相之一,而作为他的反面代表,老皇帝对张氏兄弟的动摇变节,尤为痛恨,特地下了所谓“叛臣不可轻肴”的诰书,这样西北那位陛下也就没有办法。
于是,本来是想托转张云容那边的关系,让我给他们搞点减罪的理由,但由于我一直在随军四处奔走,那些人不得不将脑筋打到我家小丫头的身上,甚至连那位陛下,都来了一封家书,后来不知道是怎么操做的,总之说得天颜稍稍宽许。
结果是,前太常卿驸马都尉张自,在十天前在大理寺的半头柳下被处斩,据说当时围观的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毕竟有唐一代,一向对官员恩遇有加,有八议之条,还有官当、赎、减的保护政策,这种传统,甚至一直推延到现代也屡见不鲜,因此后世人争相入党,谋取公职,为一个公务员的职位争的头破血流,就是那些捞偏门起家,一向让人看不起的爆发户,也不惜花大价钱捐得一个人大代表头衔,为的就是在将来犯事的时候,多一张赎免减刑的护身符。
“文贞公的家人,已经来过拜谢了”
坐上回家的马车之前,崔光远紧跟着递过一叠小册子过来。
“只是大人不在府上。这是祥理最后议处的名录。”
“上来,给我说说祥理的情形把”
“是”,他上车盘坐在我面前。
祥理使最后推出来的名单中。
对叛臣的议处分六等,其中首恶的达奚荀等十八人处腰斩,妻子家人具没官,陈希烈等七人勒令自尽,罪不延及妻女家人,其他或杖、或流、或罢的大约涉及一千八百多人。
南北两朝对处置叛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前宰相燕国公张说的两个儿子,前邢部尚书张均,太常卿驸马都尉张自身上。
文贞公就是张说的缢号,此君出身河东名门,前后三次为相,掌之任凡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评文苑,奖掖后进,深孚众望。
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大事项,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长于碑文墓志。与另一位封许国公的大学士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也是老皇帝从龙的功臣,更对今上有保全之功。
当年太平公主与老皇帝,矛盾最激烈的时刻,无所不用其极,老皇帝不想要这个儿子,多亏了张说将打胎药给换了,才有了今天那位陛下。他死后继前人魏征、陆象先、宋景之后,被第四个追赠谥号“文贞”的大臣,要知道自古以来,带“文、武”等字眼的谥号莫不是代表着响应的成就和功业,连皇帝都不能乱用,这乃是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最高的理想和成就。
而张氏二子因为父亲的关系,打小常在南内行走,与今上从小就是玩伴,成年后更是取了宁亲公主。
因此西北那位顾念前情旧故,一直希望能够把他们从斩刑的名单中剔出来,但是依例报送成都的时候,却出了岔子,老皇帝对名单的其他人都没有意见,惟独在对于张氏兄弟态度上,是出奇的坚决。
这却是有一番渊源的,我做为经历其中的知情人之,当初老皇帝西幸时,一路陆续收拢出逃的臣子,包括高力士再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当朝的臣子中,以张氏兄弟出身宰相世系的名门,又身为陛下皇亲和宠臣,最有可能性赶来赴难,而象房倌之流,曾经是安禄山推荐过的名士,如果心存观望,多半就不会来了。
为了尽可能,保全这些忠心的臣子,甚至让我派人潜回长安附近打探。结果事实正好相反。所谓官场中的作风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但是路线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站错队伍的代价是很惨重的,因此房倌以侍郎之身开始飞黄腾达,成为行朝中屈指可数的宰相之一,而作为他的反面代表,老皇帝对张氏兄弟的动摇变节,尤为痛恨,特地下了所谓“叛臣不可轻肴”的诰书,这样西北那位陛下也就没有办法。
于是,本来是想托转张云容那边的关系,让我给他们搞点减罪的理由,但由于我一直在随军四处奔走,那些人不得不将脑筋打到我家小丫头的身上,甚至连那位陛下,都来了一封家书,后来不知道是怎么操做的,总之说得天颜稍稍宽许。
结果是,前太常卿驸马都尉张自,在十天前在大理寺的半头柳下被处斩,据说当时围观的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毕竟有唐一代,一向对官员恩遇有加,有八议之条,还有官当、赎、减的保护政策,这种传统,甚至一直推延到现代也屡见不鲜,因此后世人争相入党,谋取公职,为一个公务员的职位争的头破血流,就是那些捞偏门起家,一向让人看不起的爆发户,也不惜花大价钱捐得一个人大代表头衔,为的就是在将来犯事的时候,多一张赎免减刑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