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年3月。

    隆武七年。

    大地春暖复苏,苏松常各地,也是生机勃发,热闹非凡。

    此前,清廷为了禁海,迁徒沿海百里百姓,房屋焚毁,良田抛弃,使得近海成为荒无人烟之地。

    赵铭在占据苏松常后,与幕府谋士商议后,先后提出《复衣冠》、《振兴工商》两道政令,遂即又提出了投入数百万两白银,《复兴苏松常》的计划。

    两个月前,赵铭就命人,张贴告示,鼓励百姓开荒,将沿海土地用来种植桑苗,满足苏松纺织业的需要。

    当月,数以万计的百姓,便扛着锄头,带着工具,前往近海荒地开垦,将丢弃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

    此外,各州县内外,到处可见工匠和民夫,叮叮当当的敲打着,搭建工坊。

    到三月间,苏松常各地已经是热火朝天,许多工坊都已经开始生产,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日夜不绝。

    各城各乡之间,招募缫丝、织机、提花、染色的工人的告示到处都是,优厚的待遇,引得不少外地人,也追利而来。

    因为大批银钱的投入,迅速就激活了苏松常凋敝的商业,工坊复工,大批雇工涌入城镇,给城中百姓和商贩,立时带来了不少实惠。

    一时间,许多逃到乡间种地的客栈掌柜,酒肆老板,杂货店的东家,都重新返回城中,竖起牌子,插上旗幡,燃放爆竹,从新营业。

    附近的百姓,采摘瓜果蔬菜,抓了鸡鸭进城出售,各城各镇立时就冲满活力起来。

    三月,上海县。

    此地原本只是个小县城,经济以水稻种植为主。

    此时,在县城外,黄埔江岸边,近万民夫和工匠,正在忙碌着,修建码头和仓库。

    据说,赵大帅要将上海县,变成什么通商口岸,河道淤泥必须清理,能够供船只航行,码头必须修得坚实,能够停靠千料以上的大船,仓管也必须要防水防潮,能够保证货物的储存。

    一来二去,众人也就逐渐明白过来,什么是通商口岸,就是今后万国的船只,都会来上海县贸易。

    这让一些人,立刻察觉到了商机,上海县的商铺价格,一天一个价的往上飞涨。

    初九正午,暖阳当空,码头的工地上,民夫和工匠们吃着午饭,休息一阵后,便准备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