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大汉只是把政治和文化中心向北移动到中原,依旧继续保持南方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但是经济归根结底在这个时代并不是决定一个地方能不能被取代的最重要的因素。
工商刚刚崛起,谁知道什么时候又受到朝廷的打压而消散,这些现在一个个趾高气昂、赚的盆满瓢满的商人,保不齐哪一天就被朝廷打压下去。
毕竟在此之前,工商还处于社会三教九流的底层,尤其是主要带动经济发展的商人,一直都为社会上层所不齿。所以南方的官员们对于南方留下的这个经济中心的地位,还是心存担忧的。
更何况南方相比于北方,最鲜明的特点自然就是州郡过于分散。这个分散并不是说的地理位置上的分散,而是说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分散,在地理概念上同属于南方的建康府、豫章郡、长沙郡、江陵郡还有成都府等等,显然各自有着各自的影响范围,以建康府为代表的江左或者江南文化和经济圈,和以长沙、江陵等地为代表的荆湘文化圈自然也是有碰撞的,而非同气连枝。
相比之下,北方的中原和河东、冀州等地的文化,相互之间的认可度就比较高,自然也更容易团结一心。
因此知道自家情况的南方官员们,在眼看着洛阳和长安已经开始往中间凑的时候,当然不会同意再出现一个邺城。
之前大汉迁都洛阳上,南方官员们是作出了很大的让步的,因此他们现在站出来反对,李荩忱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态度,不然的话这些家伙怕是要气的造反了。
除了邺城之外,还有的人建议选择晋阳、平城或者襄国郡,虽然这些地方也都曾经做过乱世之中的都城之类的,但是各自也有各自的缺点,有的太靠西,有的又孤悬塞外,有的也和邺城一样靠南。
最终暂时确定下来的北都就是幽州的燕郡,燕郡位于中原的东北,又在长城之内,未来大军进可以从这里深入草原——当初卫青进攻匈奴就曾经选择从此处进兵,退自然也可以依托长城扼守,的确是可进可退的天然要冲。
而且燕郡和邺城等地不同,远在北方,自然难以和中原完全相互呼应,可以作为一个进兵的军事重镇,但是很难成为和长安、洛阳等相提并论的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自然也就得到南方官员们的同意。
不过燕郡之前一直在奋武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掌控之中,大汉各部还真的没有跨过火线或者绕一个大圈子前往此处。
因此幽州和平城等地也可以说是此次北伐之战中少数由军队长期进行管理的地方,正是因为在这一次军管中积累出来的经验,不少奋武军的低级将领退役之后都转为地方文职,其中干得好的还曾经做到过一州刺史,当然只是后话了。
现在大汉完全打通了邺城和燕郡之间的联系,各部门才开始选派官吏北上,接管幽州各项民政事务,以及彻底的对幽州进行一次勘察,看看幽州到底有多少矿产、田地还有工坊之类的,以为幽州和燕郡的未来发展做规划。
至少现在工部就提出了延伸运河直接抵达燕郡的规划,再加上燕郡周围大量的北周工坊完全可以利用,因此燕郡未来也会被定位为北方的军事和工业重镇,前途不可限量。
————————————-
邺城这边的事虽然并没有完全了却,但是李荩忱已经不适合在邺城过多停留。
邺城作为北周都城的身份将会逐渐被淡化,而这个淡化的前提自然是陛下不能总是在邺城晃悠,不然的话,世人说起来陛下,就想起来邺城,想起来邺城,自然也就得再说说那个已经覆灭的王朝,这显然不是大汉官方愿意看到和听到的。
世上最怕的就是人比人。
在北周之前,冀州是北齐的地盘,北齐历代君王一个比一个奇葩,政策自然波动性很大不说,税收也是花样百出,下面百姓叫苦不迭。等到北周取代北齐,政策也稳定了,税收也轻松了,百姓们自然是松了一口气,比一比之前的北齐,大家自然对现在的北周感恩戴德。
即使是后来北周分裂,战事频频,不少百姓还是支持北周的。华夏民族的百姓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淳朴和简单,既然你曾经对我好,那你有困难的时候我也会千方百计的帮助你。
工商刚刚崛起,谁知道什么时候又受到朝廷的打压而消散,这些现在一个个趾高气昂、赚的盆满瓢满的商人,保不齐哪一天就被朝廷打压下去。
毕竟在此之前,工商还处于社会三教九流的底层,尤其是主要带动经济发展的商人,一直都为社会上层所不齿。所以南方的官员们对于南方留下的这个经济中心的地位,还是心存担忧的。
更何况南方相比于北方,最鲜明的特点自然就是州郡过于分散。这个分散并不是说的地理位置上的分散,而是说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分散,在地理概念上同属于南方的建康府、豫章郡、长沙郡、江陵郡还有成都府等等,显然各自有着各自的影响范围,以建康府为代表的江左或者江南文化和经济圈,和以长沙、江陵等地为代表的荆湘文化圈自然也是有碰撞的,而非同气连枝。
相比之下,北方的中原和河东、冀州等地的文化,相互之间的认可度就比较高,自然也更容易团结一心。
因此知道自家情况的南方官员们,在眼看着洛阳和长安已经开始往中间凑的时候,当然不会同意再出现一个邺城。
之前大汉迁都洛阳上,南方官员们是作出了很大的让步的,因此他们现在站出来反对,李荩忱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态度,不然的话这些家伙怕是要气的造反了。
除了邺城之外,还有的人建议选择晋阳、平城或者襄国郡,虽然这些地方也都曾经做过乱世之中的都城之类的,但是各自也有各自的缺点,有的太靠西,有的又孤悬塞外,有的也和邺城一样靠南。
最终暂时确定下来的北都就是幽州的燕郡,燕郡位于中原的东北,又在长城之内,未来大军进可以从这里深入草原——当初卫青进攻匈奴就曾经选择从此处进兵,退自然也可以依托长城扼守,的确是可进可退的天然要冲。
而且燕郡和邺城等地不同,远在北方,自然难以和中原完全相互呼应,可以作为一个进兵的军事重镇,但是很难成为和长安、洛阳等相提并论的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自然也就得到南方官员们的同意。
不过燕郡之前一直在奋武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掌控之中,大汉各部还真的没有跨过火线或者绕一个大圈子前往此处。
因此幽州和平城等地也可以说是此次北伐之战中少数由军队长期进行管理的地方,正是因为在这一次军管中积累出来的经验,不少奋武军的低级将领退役之后都转为地方文职,其中干得好的还曾经做到过一州刺史,当然只是后话了。
现在大汉完全打通了邺城和燕郡之间的联系,各部门才开始选派官吏北上,接管幽州各项民政事务,以及彻底的对幽州进行一次勘察,看看幽州到底有多少矿产、田地还有工坊之类的,以为幽州和燕郡的未来发展做规划。
至少现在工部就提出了延伸运河直接抵达燕郡的规划,再加上燕郡周围大量的北周工坊完全可以利用,因此燕郡未来也会被定位为北方的军事和工业重镇,前途不可限量。
————————————-
邺城这边的事虽然并没有完全了却,但是李荩忱已经不适合在邺城过多停留。
邺城作为北周都城的身份将会逐渐被淡化,而这个淡化的前提自然是陛下不能总是在邺城晃悠,不然的话,世人说起来陛下,就想起来邺城,想起来邺城,自然也就得再说说那个已经覆灭的王朝,这显然不是大汉官方愿意看到和听到的。
世上最怕的就是人比人。
在北周之前,冀州是北齐的地盘,北齐历代君王一个比一个奇葩,政策自然波动性很大不说,税收也是花样百出,下面百姓叫苦不迭。等到北周取代北齐,政策也稳定了,税收也轻松了,百姓们自然是松了一口气,比一比之前的北齐,大家自然对现在的北周感恩戴德。
即使是后来北周分裂,战事频频,不少百姓还是支持北周的。华夏民族的百姓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淳朴和简单,既然你曾经对我好,那你有困难的时候我也会千方百计的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