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关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

    王安石新法虽然有利有弊,但其中的几项也侵害了他们这些“金榜题名新贵”的利益。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刚刚戴上乌纱帽,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和家族谋福利,就碰上改革,他们自然不会同意。

    但是勋贵派对于新法的看法倒是较为平和。

    这一派人的主要收入是“食邑”的皇帝赏赐的田亩,那些食邑万户的勋贵们,每个月什么都不用做,都有大笔的银钱进账,加上皇帝赏赐他们一点田产,他们吃着“铁杆庄稼”自然也不屑去与庶民争利。

    反正又不是看自己的福利待遇,因此他们对朝廷改革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澜。

    不过近些年来因为东平郡王等老一辈勋贵的逝世,勋贵集团的影响力已经大大折损了。虽然还不到失衡的时候,但相较起文官集团来已经有些势微了。

    因此哲宗在考虑之后,便打算给勋贵集团注入点新鲜血液来平衡朝局。

    而赵穆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一方面赵穆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是个酒色之徒。而他却也很有能力,立下了大功劳。加上哲宗想拉拢他,在这一系列的巧合下,哲宗便屡次破格提拔他,最终将他擢升到了现在的位置上。

    也正是因为赵穆的晋升符合勋贵集团的利益,因此那日在朝堂上忠孝王才力排众议,支持哲宗册封赵穆为王。

    只不过赵穆现在还没有真正感受到这朝堂上诡谲的微妙气氛。

    赵穆起身后,哲宗便对身边的太监使了个眼色。于是太监便开始宣读对赵穆的册封圣旨。

    这圣旨写的十分的繁杂,先是一大套可有可无的场面话后,最后才宣布擢升赵穆为中山王。

    尽管大家知道结果,但众文官们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就在半个时辰前的朝会上,司马光和苏辙还曾经劝哲宗收回成命,将赵穆改封为郡王。将“中山王”三个字中间加一个“郡”字,改成“中山郡王”。

    但哲宗这回可没惯着他,哲宗说他已经请示过太后和太皇太后了,她们两人“从大局出发”都同意了这件事。说大理国用嫡公主和亲大宋,大宋自然也不能辱没了人家。亲王给不得,一个嗣王还是可以的。

    有了太后和太皇太后撑腰,面对司马光的时候,哲宗也硬气了很多。

    听到太后和太皇太后都同意了,司马光和苏辙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随后也就不触这个霉头了。乖乖的闭上了嘴。

    圣旨宣读完毕之后,赵穆便跪接圣旨和王爵印信。赵穆当众谢恩后,便捧着圣旨和印信转身出了大殿。

    而朝堂的册封结束了,哲宗也就宣布散朝了。各部堂官们都各自回自己的岗位。

    而赵穆则是乘车前往了太庙。进行册封之后的祭礼环节。宗正寺的少卿和礼部的官吏先赵穆一步来到了太庙。

    而在太庙的御阶上,柴太妃早早的就等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