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在离开了邺城之后,在半路上得到了荀彧的表章。他在接到了表章之后,并没有立刻采取什么行动。

      无疑,曹操作为一个枭雄,他在用人方面,还是很有一套手段的。曹操对于人才的态度,向来就是『用人不疑』,这是他的优点,当然也是他的缺点,因为除了这半句话之外,还有半句,叫做『疑人不用』。曹操的这一套用人策略确实也给他带来不少好处,也是他迈向更高位置的基础。

      可是现在这些基础,曹操发现并不稳固。

      因为曹操早期遭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后腰子几乎有一种及其顽固的执念。这或许就和曹操对于断粮实在是痛之真切,所以他也最喜欢断他人粮道一样。

      人才的问题,其实对于曹操来说,也是类似的问题。

      荀彧的表章虽然讲得很清楚,也很重要,但对于曹操来说却不够充分,至少无法让曹操下定决心要这么去做。

      烂船也有三分钉,更何况曹操觉得自家的战舰并不是烂船呢?

      再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拆船,重新打造一艘战舰么?

      这其中的风险,即便是曹操愿意承受,那自家的战舰愿意也承受这种阵痛么?

      谁都不喜欢痛苦,即便是之前吃了多少糖,苦药要喝的时候依旧是痛苦得不行。曹操如今收到的各种『投诉』,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曹操派遣夏侯惇前往谯县整顿曹氏夏侯氏族人,这些族人便是打了小的出来老的,一窝蜂的朝着曹操投递书信而来,甚至派人找曹操诉苦,至于说一些什么曹操小时候在他手上拉屎拉尿的都是很婉转了,有的直接就是训斥曹操不忠不孝不顾乡情……

      同时,冀州栗攀等人也开始发动起各种手段,鼓动着那些在乡野之中的老者,到了曹操面前挥舞着拐杖,叱责曹操的所作所为。这让曹操十分的愤怒,同时也十分的无奈。

      因为这些老丈,并非是直接的利益受益者。在豫州和冀州,因为是东汉文化鼎盛之地,所以地方上确实也有不少的『贤才』,这些贤才未必会有多少治国理政的能力,但是评价的能力却一点都不缺。

      就像是『月旦评』。

      谁都不喜欢自己的领导是一个不讲理的,所以曹操绝对不能在普通的吏员之中变成所谓的『不讲理的领导』。

      曹操想要达成的理想状态,是曹氏夏侯氏抓军权,巩固权柄,确保曹操的地位稳固,然后倾向于曹氏夏侯氏的地方士族抓民生,提供后勤保障,发展生产,接下来才是一般的士族,或是有反对情绪的乡绅,属于被控制和被镇压的行列。

      可是在现实利益面前,再多的什么家国情怀,似乎都是个笑话。

      曹氏夏侯氏的族人难道不清楚整顿吏治的必要性么?

      可问题是整顿别人可以,整顿自己就不行了。至于曹操在两难,甚至是多难之下怎么样才能旁人口服心服,这些人可不管,他们只需要保住自己的利益就行。

      这种无法讲理,无法调和,无法退让的局面,最终就必然的导致了无法避免的发生了矛盾双方的剧烈冲突。